什么是身神
道家认为天地之间、人体内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神灵,人体脏腑、五官、脉络和关窍之中有形形色色的神灵镇守,即所谓“泥丸百节皆有神”、 “凡人身中亦有三官六府,一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干神”,这些神灵被称为身神。
身神不仅主管所镇守的脏腑、关窍,而且还能监察人的善恶,即“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宫;人身行善,则庆其仙品”,九天之上主宰或掌管世间万事万物的神灵们会听取身神的汇报,从而决定人生的休咎祸福。
身神的来源
最早的身神概念源自“五神”。《汉书·郊祀志》载谷永言“化色五仓之术”,颜师古注引李奇云:“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仓神;五色存则不死,五仓存则不饥。”《老子河上公章句》更明确指出:“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太平经》认为人体之神是四时五行之精炁进在体内化生的,而不是外神进入体内而产生的,所以说“神生于内”。在体内产生的五脏神、四肢神、头神、腹神等身神会出游于身体之外,如果不能及时返回体内,则会造成身体相关部位功能的丧失。所以,身神的功能之一是维护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身神的另外一种功能则是祛邪,原理是身神可以役使其他“善神”等众多外神护卫身体,使病不加身。之后才出现了三丹田神、上中下三部之八景神(共计二十四真),乃至各部位均有神灵的观念。
上清经书认为身中神灵由九天之炁结精而成,魂魄是在受胎过程中由人体所禀受的精炁直接转化而来,其余脏腑神灵等体内大神则从司命或太一受召而入镇体内。《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天地交运,二象合真,阴阳降气,上应九玄,流丹九转,结气为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故人象天地,气法自然。自然之气,皆九天之精,化为人身”。
为何要存神
《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结成真”。一言以敝之,炼养精气神,才是得道的真实途径。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天直接关联。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寿世传真》曰:“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也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云:“存神养气,可以不死”。道教认为人身五脏百节各有身神主持,与元炁相应,意守身神可以延寿。
如何存神
存神一词,首见于《太平经》:“若以神同城而善御之,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意为存思身神,即能将真神守住己身之内,因此又称:“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谓意守身神。
存神法起于汉代,而盛于魏晋时期,其修炼的方术开始由炼形,炼气向炼神过渡,《黄庭经》讲的就是存神。东晋时形成的上清派多注重个人修持成仙,故而力倡存神,并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存神法,存神遂成为上清派的主要特征。现在流行于世的所谓瑜伽,其主要修炼的内容就是存神、存思或冥想。若要溯其源头,此种修炼术其实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方术。
存神的要点,即是将本身的神灵聚集于一处,比如将其会聚于上丹田、中丹田或下丹田。所谓上丹田,又称为泥丸宫,也称为松果体,即是两眉间印堂中心处向内约三寸的部位。静坐时长时间意守、存思一处,即可起到存神的功效。
《灵宝五符序》还记载了具体的存思方法:“食日之精,可以长生。常以月一日、三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五日,日初出时,披发向日,暝目念心中有小童子,绛衣文彩,五色熠燿正赤。……呪曰:日君元阳,与我合德,俱养绛宫中小童子。食月之精……常以月十五日,向月呪曰:月君元阴,与我合德,俱养丹田中小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