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静虚
念头不起为静,心中无物为虚。静虚最早见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中国人的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乃至于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过重大影响,尤其对道教修炼堪称不二法门,影响极为深远。
静能生百慧
《大学》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所谓静生百慧,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道德经》云:“静为躁君”,意为通过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虚能容万物
《性命圭旨》曰:“有闻如不闻,有见如不见,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
虚,就是空、无。虚才能容,有容乃大。虚也是处世第一要诀,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虚”的态度,就意味着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
《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说明了虚的大用: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修道者如何体悟大道?庄子说“唯道集虚”,并且给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即“心斋”和“坐忘”。本质上说,这两个方法所指的就是虚。虚是修行的第一要诀,要达到这种体悟大道、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的状态,就需要在虚上下功夫。只有虚能去除贪欲与智巧,扬弃它们,才能使心灵从纠结桎梏中解放出来,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没有分别、烦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静虚方能养气
《黄帝内经》曰:“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憺,即清静淡泊。恬憺虚无,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修炼养生首先要达到虚和静。修道者一旦能达到静虚,真气就会源源不断化生,此时人的精神固守于内,还怎么会生病呢?
先天元炁是有限的,而后天真气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静虚。修炼之人排除心中杂念,扫除主观之成见、嗜欲、意念,保持内心平静淡泊,聚精会神,心智专一,达到心境一片宁静、空明的静虚状态,这样才能回复到人类还没有受到外界物欲干扰的先天自然状态,回复自然状态则生命绵延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