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的生辰八字算命网-溢泽古今国学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15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17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19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21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23

《伤寒总病论》六卷(清道光三年士礼居影宋本) 25

简介

此《伤寒总病论》六卷,由宋代医家庞安时著。本书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庞安时是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真知灼见,遂著成《伤寒总病论》。

全书共六卷,主要包含伤寒与温病两方面内容: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后附伤寒论音训、修治药法、札记等。全书重点针对病因、发病两方面进行阐发,力倡寒毒、异气说,提出伤寒、温病分治法,其中,对温热病的论述非常有特色,认为伤寒与温病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外感热病,指出由异气所致的温热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此书第一次将温病放于同伤寒平等的地位认识和辨治,不再从属于伤寒,对后世温病学科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致目录

原序

目录

卷第一:叙论、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两感证、三阴三阳传病证。

卷第二:可发汗证、不可发汗证、四逆证、和表证、可下证(血证附)、不可下证、可水不可水证、可吐不可吐证、可灸不可灸证、可火不可火证、可温证、火邪证。

卷第三:结胸证、心下痞证、阳毒证、阴毒证、狐惑证、百合证、湿证、证、湿证、证、发汗吐下后杂病证、伤寒劳复证、阴阳易证。

卷第四:暑病论、暑病表证、《素问》载五种暑病、时行寒疫论、时行寒疫治法、斑豆疮论、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辟温疫论、青筋牵证、赤脉KT证、黄肉随证、白气证、黑骨温证、温病哕方论、黄病证、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败坏别行方、小儿伤寒证。

卷第六: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暑病通用刺法、伤寒死生候、热病死生候、温病死生候、天行瘥后禁忌、解仲景脉说、解华佗内外实说、辨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伤寒论音训:叙论、修治药法、不可作煮散方。

作者信息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出身于医学世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长而博读《灵枢》、《太素》、《甲乙经》诸书,尤精于《伤寒论》,临证经验十分丰富,为人治病十愈八九,名噪江淮一带。文献记载其著述有《伤寒总病论》、《难经辨》、《本草补遗》、《主对集》、《验方集》、《家藏秘宝方》等,除《伤寒总病论》外,其他书籍均已散佚。

刊印信息

版别:清道光三年黄丕烈士礼居影宋本。

行款版式: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单栏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卷次,中镌叶次。

序拔信息:庞先生伤寒论序。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后序、卷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黄丕烈跋)。内封题“道光癸未仲春傷寒總病論士禮居影宋重雕”。卷端题“傷寒總病論,蘄水龐安時撰”。

铃印信息:公安廖氏竹林齋藏書。札记后镌“道光癸未嵗吳門黃氏士礼居開雕同邑施南金書”,黄丕烈“題宋刻龐安常傷寒總病論後”。

收藏来源: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藏本。

本资源为原版PDF扫描文件,总页数:188页,大小:98.5M。

版权声明

•本站分享的所有国学典籍均来源于世界各个图书馆或机构的公开内容,版权归属参照伯尔尼公约标准。本站不会在已发布书籍资源上声明新的版权,也不会在资源文件中添加水印或进行文件加密。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书籍原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方便阅读与分享,我们会根据不同文件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重新编辑整理。

•国学典籍分享旨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微薄之力,本站不会收取任何下载费用。

•在免费和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欢迎转载、分享与传播。

下载地址

密码保护的内容,请输入密码查看
由于某些政策原因,此部分内容不能公开显示。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yzgjgx”关注[溢泽古今国学]官方公众号,并回复关键字“伤寒总病论”,获取密码。

 

非常感谢您的 阅读 评论 转发 关注 !更多国学知识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溢泽古今国学」

发表评论

用户注册

注册

用户登录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