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此《备急灸方》为南宋医家闻人耆年撰灸法专著。此书撰于宝庆二年(1226年),介绍诸发、肠痈、溺水、自缴、蛇咬伤等二十二种急证灸治方,每方均记出处,并有简明图说。闻人耆年对古典医籍非常重视,对古人一方一技也肯于钻研,同在学术上十分推崇当时名医张涣,因张涣《鸡峰普济方》后有《备急单方》一卷,念“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故结合四五十年临床经验,编成《备急灸方》一书。此为上杭罗氏十瓣同心兰室藏版,清光绪十六年影宋刊本。
此书原刻本已佚,现存淳祐五年 (1245 年) 孙炬卿复刻本。重刊时附有佚名氏《骑竹马灸法》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前者记述盛行于宋代之骑竹马取穴灸治痈疽法,该法以此书记载为早且详;后者集治疗头风、头痛、便毒、汤火伤等 三十六方,皆供备急之用。
作者信息
闻人耆年为宋代医家,槜李 (今浙江嘉兴县) 人。终生业医,长于灸法,撰《备急灸法》一册,完成针灸史上第一部灸法救急专书。
陈矩(1851-1939),字衡山,贵阳人。光绪十四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在日期间,陈矩因与日本名人魁士中村敬宇、向山黄树、重野成斋等人相友善,搜集中国宋元椠本书,辑成了《灵峰草堂丛书》,填补了黎庶昌《古逸丛书》所未备者。此本尚不在《灵峰草堂丛书》内,应为单刻本。
内容概要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灸法是中医学瑰宝之一,艾灸疗法不但可以治疗慢性疾病,起到温散寒邪、补益气血、温通经脉、回阳救逆、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抢救多种危急重症,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证的实用价值。
•各有所宜,辨证施灸
该书详细介绍了几种艾灸的操作方法,体位,灸治的先后顺序、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以及与天人相应,七情六欲饮食适宜的关系,对于指导当今的针灸临床,对当今灸法的推广和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参考价值。
•施灸壮数,知常达变
艾灸用量的多少是艾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灸量主要体现在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及艾灸时间的长短。闻人氏所用的艾炷有粟米大艾炷、绿豆大艾炷和大艾炷三种,一般多用绿豆大艾炷,粟米大艾炷使用较少(如灸人中),大艾炷主要用于隔物灸。艾灸的壮数少则三壮,多则数百上千壮。
•取穴精少、操作简便
闻人氏在艾灸治疗的二十二个病症中,所取的穴位不过十六七个。每个病症只取一二个穴位,而且多是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操作简便易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取的穴位没有明确的列出穴位的名称,只是提所艾灸的部位。
•灸药并用,相得益彰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这一理念深深的影响后世,闻人氏亦知“知针(灸)知药,固是良医”,因此在闻人氏治疗部分急症时或多或少的运用到各种药物。
刊印信息
版别:上杭罗氏十瓣同心兰室藏版,清光绪十六年贵阳陈矩影宋刊本。
行款版式:框20.6x 14厘米,半叶十行,行二十五字。双栏单黑边,白口,无鱼尾。
序跋:钱德培署名,景宋本備急灸方。
印记:貴陽陳矩、景文閣、衡山秘笈。
收藏来源: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
本资源为原版PDF扫描文件,总页数:43页,大小:63.8M。
版权声明
•本站分享的所有国学典籍均来源于世界各个图书馆或机构的公开内容,版权归属参照伯尔尼公约标准。本站不会在已发布书籍资源上声明新的版权,也不会在资源文件中添加水印或进行文件加密。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书籍原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方便阅读与分享,我们会根据不同文件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重新编辑整理。
•国学典籍分享旨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微薄之力,本站不会收取任何下载费用。
•在免费和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欢迎转载、分享与传播。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