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此《易学启蒙》为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由蔡氏起稿,成书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该书与《周易本义》互为表里,围绕《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作论,虽名为“启蒙”,却非真的仅是给初学者开蒙之用,更多地是为了阐发九图的哲学意义,系统发挥朱熹的象数之学。
与《周易本义》不同,《易学启蒙》不是用来解释经文的,而是用来说明图书。朱熹在序言中说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神秘的力量,分合进退、纵横逆顺,都是气数之自然。这些神秘之力量形于法象,见于图书,启发人心,假借其手,才写出了《周易》。基于此,他说:“近世学者,类喜谈《易》,而不察乎此。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附会。”
朱熹作为宋易集大成者,其易学中有理学之思,理学中有易学之蕴,两相辉映,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朱熹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合欧阳修、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各家之所长,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集理学之大成,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易经哲学体系。朱熹论图书则多采邵雍,谈四书则本于程颐,但唯独在对《周易》的理解上,朱熹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跟二程大相径庭。他说:“《易》本为卜筮而作”,《周易》本来面貌就是一本占卜用的书,它既不是为了说明义理,而不也是为了表现象数,而是用来预测未来、趋吉避凶。
大致内容
在《易学启蒙》序定前,曾写有稿本,只上下两卷,朱熹以稿本征求蔡元定的修改意见,并将《易学启蒙》扩大为四篇,即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考变占。本图书第一,引孔安国、刘歆、关朗等说,证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原卦画第二,通论伏羲四图及文王二图,综述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明蓍筮第三,研究古筮法;考变占第四,拟定七条占筮体例,解说卦变图,明一卦可变六十四卦之理。
作者信息
朱熹(1130—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因侨居建阳(今属福建),其学派又被称为闽学。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朱熹,朱熹以友视之。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刊印信息
版别:汉文和刻本。
行款版式:上下册共四卷,内含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易学相关的木版插图,下册手书有天保二年等年款,名款。框26.4×18.5厘米,十行,行十四字,小字双行二十八字,双边,双黑鱼尾,版边上镌书名,中镌卷次,下镌叶次。
收藏来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
本资源为原版PDF扫描文件,总页数:92页,大小:29.2M。
版权声明
•本站分享的所有国学典籍均来源于世界各个图书馆或机构的公开内容,版权归属参照伯尔尼公约标准。本站不会在已发布书籍资源上声明新的版权,也不会在资源文件中添加水印或进行文件加密。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书籍原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方便阅读与分享,我们会根据不同文件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重新编辑整理。
•国学典籍分享旨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微薄之力,本站不会收取任何下载费用。
•在免费和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欢迎转载、分享与传播。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