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详解四象

什么是四象

《易经》本义中的四象,指的就是少阴、少阳、太阳(老阳)、太阴(老阴)这四种阴阳气势的不同状态。象就是以象类物,即形象、状态、象征和比拟的意思,是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以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天体的运行状态被称为天象,地面的地形状态被称为地象,春夏秋冬被称为四象,又叫四时。在《易经》中,卦和爻的状态称为卦象和爻象。

易经入门:详解四象 21

四象之中,少阴和少阳是事物的初始状态,较为稳定,少阳是阳性逐渐增加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少阴是阴性逐渐增加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太阳与太阴分别是阳极与阴极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状态,不稳定,即将产生变化,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也是常说的“物极必反”的道理。

四象的起源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哲将宇宙最初、天地未分之前原始而无穷的混沌状态称为太极,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阴阳两仪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阴生,阴极阳生,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根据阴阳的成分和程度的轻重,进而产生四象的变化。

易经入门:详解四象 23

在四象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力量的继续作用,又生成了新的阴阳组合。太阳可分为太阳之阳和太阳之阴,即乾卦和兑卦;少阴可分为少阴之阳和少阴之阴,即离卦和震卦;少阳可分为少阳之阳和少阳之阴,即巽卦和坎卦;太阴可分为太阴之阳和太阴之阴,即艮卦和坤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第三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八卦”,这个过程就是“四象生八卦”。

四象与五行

《子平真诠》曰:“天地之间,一气而已,惟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易经入门:详解四象 25

《周易正义》中也认为,两仪所生四象为木火金水,震木为春,离火为夏,兑金为秋,坎水为冬,各主一时,而土则分别旺于四季,即每个季节的最后一月。由春季到夏季,五行由水变化到木,阴气渐少,阳气渐升;由秋季到冬季,五行由火变化到金,阳气渐少,阴气渐升。

用木火金水表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以后,就不再是具体的生活中的这四种常见事物,它们变成了“四象”,被人为地赋予了哲学概念。当古人认为其它事物和现象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类似时,就可以分别五行来代表其意象了。如用四象对应生命时,木、火、金、水分别可以代表生、长、老、死,表示生命从无到有(生),从有到强(长),从强到弱(老),从弱到无(死)的四个连续的过程。

四象的取象

四象的概念逐渐被后人演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如月亮的四象是望、朔、上弦、下弦,地支的四象是子、年、卯、西等。到了宋元时期,易经四象已和天文地理的四象划上等号,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以日月星辰为天之四象而分阴阳,木火金水为地之四象而分刚柔。

易经入门:详解四象 27

天文学中的四象又称为四灵,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古人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并分别对应一种动物的形象,如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象龙角,氐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它们连起来象一条腾空而起的龙,于是东方七宿称为青龙;南方的并、鬼、柳、星、张、翼、轸七宿,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融,它们连起来象一只展翅飞翔的鸟,于是南方七宿称为朱雀;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象一只缓缓而行的龟,因位于北方称玄,身有鳞甲称武,故北方七宿合称玄武;西方有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象一只跃步上前的老虎,故西方七宿称为白虎。

《葬经》云:“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有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形势反此,法当破死”。

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说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说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对应。

 

发表评论

用户注册

注册

用户登录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