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15

《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17

《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19

《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21

《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23

《易经》三卷(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25

简介

《易经》三卷,为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文源阁是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于乾隆三十九年(1744)在圆明园内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础上略为增葺,于次年继文津阁之后告成的,为七阁中建成的第二座。位置在全园的西北,南接水木明瑟,西临柳浪闻莺。公元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迹。

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五部主要经典,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套《五经》钞本共分为:《易经》三卷、《诗经》四卷、《书经》二卷、《礼记》六卷、《春秋》二卷,皆以白文为主,间有小字注释或音释以便阅读。案此为清道光年间内府朱丝栏精写本,其中诗经首叶上方钤有朱文大方印“文源閣寶”,应为圆明园劫余流出。全套无序跋及总题名,书根有后人题名“五經精本”,书写以白文为主,间有小字注释或音释以便阅读。卷中清讳若“顒”、“旻”、“寧”等字皆有缺笔或异写。

《易经》亦称《周易》,简称《易》。《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易有不易、变易、简易三种含义,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附卦辞、爻辞为经;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为传。

《易经》的产生,源于先民欲趋吉避凶,借助神力对自然灾祸的预测,带有浓厚的占筮色彩。至汉代,《焦氏易林》的产生突破了大衍法的局限,使此筮法臻于完备,而《易经》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易传》的阐释趋于明朗,得到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卜筮之书逐渐成为官方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哲学经典,至此,《易经》被奉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四库全书》简介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由永瑢、纪昀等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 360 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 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以四季的颜色装订)。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 3462 种图书,共计 79338 卷,36000 余册,约八亿。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众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传教士参与撰述的著作,包括从西洋传入中国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

清乾隆帝命人手抄了七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 “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 “南三阁”。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 200 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刊印信息

版别:清道光年间文源阁朱丝栏五经精写本。

行款版式:框21.5 x 15.2厘米,九行二十字,白口,朱丝栏,四周双边,无鱼尾,版心上题各单种题名。

钤印信息:徐信符印“南州书楼”朱文方印。

收藏来源: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本。

本资源为原版PDF扫描文件,总页数:96页,大小:45.1M。

版权声明

•本站分享的所有国学典籍均来源于世界各个图书馆或机构的公开内容,版权归属参照伯尔尼公约标准。本站不会在已发布书籍资源上声明新的版权,也不会在资源文件中添加水印或进行文件加密。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书籍原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方便阅读与分享,我们会根据不同文件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重新编辑整理。

•国学典籍分享旨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微薄之力,本站不会收取任何下载费用。

•在免费和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欢迎转载、分享与传播。

下载地址

密码保护的内容,请输入密码查看
由于某些政策原因,此部分内容不能公开显示。请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yzgjgx”关注[溢泽古今国学]官方公众号,并回复关键字“易经”,获取密码。

 

发表评论

用户注册

注册

用户登录

登录